雷速体育

图片
当前位置 :
索引号: 002489460/2021-06052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杭州市科学技术局 生成日期: 2021-07-15

杭州市科学技术局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1-07-15 09:4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科技局
分享: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杭州市科技工作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聚焦“三个高新”,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新制造业计划和“国高企”三年倍增计划为抓手,做“干好一一六、当好排头兵”的科技创新施工队,各项工作平稳推进,为杭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一、2019年度主要工作

2019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178.43亿元,同比增长8.5%,占规上工业增加值61.7%;新产品产值率42.8%。2018年R&D经费支出占比 3.44%。全国第一批15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绩效评价,杭州位列第一。我市连续7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

(一)引进和培育高能平台。积极创建并成功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组织制定发布《杭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推进方案》和《若干政策》,推动试验区建设。积极向科技部争取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纳入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范围。扎实推进“三名工程”,浙江省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全球容量最大的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启动建设;新引育中科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浙大国际科创中心、工信部电子五所服务型制造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杭州分所、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杭州分所等一批高水平科研院所;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Citris中心达成落地萧山区意向;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和西湖大学建设有序推进。

(二)赋能“新制造业计划”。抢抓5G、AI、区块链等风口,制定或修订科技赋能“新制造业计划”一揽子政策12个,通过科技型创新企业主体“梯级”培育、研发投入、成果转化激励和产业平台建设等,重点扶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制造业企业,振兴实体经济。将“市高企”纳入“雏鹰计划”培育体系并给予20万元补助,全市新培育“雏鹰计划”企业813家、“市高企”77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630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90家,累计分别达4540家、7430家、13737家和202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当年入库2985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81家,其中新认定企业1894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528家。预计到2019年底,全市制造业领域拥有国高企超过1100家(2018年为955家)。新增省级和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7家和17家,累计分别达13家和33家,居全省第一。

(三)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围绕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计划,新修订了科技成果交易转化项目管理办法,设立杭州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对我市企业购买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并实现产业化的,按不高于成交额50%比例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补助,全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全市技术输出额、吸纳额和交易总额分别266亿元、343亿元和476亿元,同比增长29%、33%和25%。我市获省科技成果奖86项,占全省近三分之一,近半项目集中在数字经济领域,对数字经济支撑作用明显。

(四)加大孵化载体建设力度。众创空间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孵化服务能力、海外对接能力和连锁运营能力有效增强。全市新增市级众创空间42家(累计180家)、省级32家(累计132家);新增市级孵化器37家(累计178家)、省级17家(累计92家)、国家级9家(累计41家)。新增国家级孵化占全省的60%,国家级孵化器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第一位。拓展海外科技孵化、双招双引,仅美国硅谷孵化器累计引进落地企业42家,累计引进国际人才超过100名,累计对接服务国际创新企业、海外高层次人才超过600次。硅谷钱塘中心建设有序推进,于2019年12月正式营业。同时鼓励银江、六和桥等杭州本土科技孵化企业在墨尔本、新加坡、巴塞罗那、硅谷圣何塞等新设立5家海外创新孵化中心。

(五)推进区域协同创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决策部署,协同加快G60科创走廊建设,主动开展科技创新协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技术转移体系和品牌科技交流活动等对接,联合举办科技成果拍卖会、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院士联合工作站”、启动实施“长三角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规划”等,集中创新力量开展高端项目研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海交大科技园汽车孵化器等合作载体先后设立,天境生物等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整合6000多项科技服务、价值逾87亿元的近万台套设备共享,实施创新券通用通兑。共发放创新券5.26亿元,确认使用3.33亿元,同比增长57.96%和28.57%。

(六)推进科技人才工作。落实市委《关于服务“六大行动” 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的意见》,配套出台《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市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计划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市“115”引进国(境)外智力计划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探索支持非华裔外国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创新创业政策、外国人才分类人定目录等,新培育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7个,位列全省第一。组织以杨卫院士任组长的专家组,完成对西湖大学市顶尖人才和团队重大项目的结题验收,并协调相关部门及时兑现政策。成立“杭州国际人才俱乐部”,扩大外国高层次人才“一卡通”服务范围、内容。全市审批通过各类“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事项7538件,同比增加14.2 %,占全省近三分之一,其中A类近10%。人才、互联网人才和海外人才净流入率继续位居全国榜首,连续九年成功入选“魅力城市--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七)提高科技金融工作质效。修订市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与国开行、北京银行等开展科技金融合作,联合开发科技金融产品。财政新注入科技金融资本金10亿元,市引导基金资本金规模扩大至30.31亿元。2019年市引导基金新批复合作机构13家、基金规模增加38.6亿元;累计批复合作机构139家、基金总规模198.73亿元,累计批复出资36.11亿元、已出资18.94亿元,累计退出并循环使用7.98亿元。2019年市引导基金参股基金新投资14.18亿元、项目179个,其中新上市企业6家;累计投资项目1127个、86.87亿元,其中杭州本地企业占62%以上,5家企业成长为独角兽企业,32家企业成长为准独角兽企业,36家企业上市,15家企业被上市公司并购。2019年为358家次企业担保13.2亿元,累计为2800多家次企业科技担保106亿元,担保费率仅1.17%;2019年为191家次企业融资周转20.05亿元,累计为近1300家企业融资周转101亿元,连续6年保持零风险损失,担保和周转两项业务累计为中小企业降低融资成本6亿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八)打造最优“双创”生态。完善“双创”机制,成功承办全国“双创”活动周和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共承办科技创新创业高峰论坛、“中国科学院创客之夜(杭州)”、“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座谈会”等15项国家部委活动,组织各区县(市)举办341场地方特色活动,直接参会人数超过6.8万人,“创新活力之城”得到普遍认可。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做好营商环境评价工作,牵头负责的创新创业活跃度指标列全省第一;2019年12月29日,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首次公开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9》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杭州的创新能力评价仅落后于深圳,排名第2位。

(九)科技惠民助力乡村振兴。开展“百千万”蹲点调研和“走亲连心三服务”工作,当好科技“店小二”, 进村入企服务人次与力度为历年之最。为杭州园区范围用户免费提供文献下载资源服务,累计受理科技文献使用申请注册用户2244个,科技文献全文总下载为3,874,191篇次,日均下载量1.18万篇。修订出台《杭州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管理办法》,精心选派第八批科技特派员50名。通过实施165项农社科技项目、“科技下乡”和“联乡结村”等举措促进乡村振兴。

二、2020年工作思路与举措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省市委全会精神,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换代活跃期的窗口,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提档、提效、提能。

(二)主要目标

R&D经费支出占比3.5%左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000亿元;新增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200家、省科型中小企业195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圆满完成“国高企”三年倍增计划目标;新增孵化器、众创空间60家;实现技术交易5500件,完成技术交易额371亿元以上。

(三)工作举措要点

1.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把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明年首要的政治任务,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和主题教育取得持续实效。

2.深化科技治理创新。贯彻中央省市全会精神,通过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科技大脑建设,推动科技管理体制从粗放到创新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围绕党委政府的战略决策,激发全社会创新主体活力、动力,谋划编制“十四五”规划。坚持问题导向,破除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优化科技管理体系,探索悬赏、以投代评、定向委托等项目管理模式,提高科技管理绩效。统筹整合财政科技资金,形成市区两级和部门联动支持模式,引导创新要素配置集聚到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优化财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主动整合科技资源,布局科创载体,推进跨区域申报国家重点科技项目。鼓励中科院上海分院等名院名校名所来杭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联动,参与建立长三角跨区域联合实验室,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与协同攻关。

4.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高质量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重点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场景应用和高端人才集聚方面发力,吸引汽车、无人机、医疗健康、智能家居、数字金融和供应链管理等领域更多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在杭州率先应用,打造“杭州智造”品牌,打造集技术研发、人才集聚、成果转化于一体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推进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扩面提档,高水平建设城西科创大走廊、钱塘新区和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引领杭州全域创新发展。支持杭州高新区(滨江)重塑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更好发挥头雁作用;支持临江高新区要脱差进位、引领钱塘新区发展。

5.聚力提升创新动能。一是建立完善实验室体系,按照“全省统筹、全球研发、杭州转化”的思路,继续加大力度推进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和西湖大学及现有科研院所建设,谋划筹建浙江数字经济实验室,打造世界数字经济科技和理论中心。二是继续实施“三名工程”,建设若干集“科学研究、应用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风险投资、创业孵化”多重功能的新型研发机构,聚焦数字经济和新制造领域,开展应用创新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三是围绕突破新制造业核心技术瓶颈,主动设计一批以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为核心的重大高新技术研发项目,推动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统筹整合行业研发资源,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实现关键领域突破和核心技术自主化,提升原始创新和颠覆创新能力,努力代表国家抢占世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成为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和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之一。

6.提升高新企业质量。按照增总量、优存量、促增量、提质量的思路,完善科技型企业集群“梯次”培育机制。重点打造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四大创新产业高地,培育和建设这四大创新产业高地若干细分领域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聚效应。做强企业研发机构,重点扶持制造业、人工智能、区块链和数字经济企业,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培育硬科技创业群体,推动头部企业裂变创业。重大科技专项、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行项目专员制,压实任务责任,协调、帮助项目实施和跟踪项目进程。

7.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高新技术孵化成果转化园-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共享,探索“技术创新+产业基金+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8.加强引才引智工作力度。落实“人才生态37条”,构建发达人才根系和最优人才生态,解决人才痛点、难点问题,确保科技人才、外国人才来杭工作“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探索实施科技特派员走进科技企业机制。

9.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从科技政策、科技金融、科技服务、营商环境、成果转化、创新文化等全维度营造最优创新创业生态圈,打造全国“双创”示范城。围绕科技型企业的成长规律和融资需求,适应科技企业高风险特征,建立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创业投资、天使投资、跨境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担保等现有科技金融产品规模,多点布局海外孵化中心。探索直投、发债等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打造与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具有全球影响力“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定位相适应的科技金融品牌和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促进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结合,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综合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全周期科技金融支持。

10.打造科技铁军。实施“干部能力提升”计划,打造一支懂科技、懂产业、懂管理,能干善干、担当作为的科技铁军。